香坊区法院“强执+善调” 破局工伤赔偿“履行难”

这起执行案件的起源是一场令人痛心的工伤事故。申请执行人王某的儿子王某一在哈尔滨市某豆制品厂工作期间,不幸因工伤离世。依据道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该豆制品厂需赔偿王某死亡赔偿金、丧葬补助金共计逾百万元,并按月支付抚恤金。2024年,该案作为交叉执行案件,由道外区法院移送至香坊区法院执行,重重难题摆在执行法官面前。
申请执行人王某的家庭深陷困境:他本人因脑中风丧失了言语沟通能力,其另一个儿子王某二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双重磨难让这个家庭的处境雪上加霜。王某的妹妹王某香为替家人传递诉求,多次陪同二人前往法院沟通案件进展,期盼尤为迫切。执行局领导多次接待王某香和王某二,向其反馈工作进展,并保证一定全力推进执行工作,确保其依法获得赔偿金。
与此同时,案件执行还面临着被执行人履行能力不足的现实阻碍,执行一度陷入瓶颈。执行局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反复研讨针对性执行策略。结合案件实际情况,果断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依法实施拘留,限制其高消费,冻结其名下银行存款,查封其无登记房产,同时将豆制品厂的生产设备纳入可执行资产,启动评估拍卖程序。
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为推动案件实质性解决,执行局领导和承办法官以调解化解矛盾、以沟通打破僵局,前后六次与当事人面对面调解,并三次前往被执行人的豆制品厂实地推进执行工作。首次现场勘察时,被执行人亲属情绪较为抵触,强烈阻拦,拒绝执行法官对厂区设备进行拆除,执行工作暂时遇阻。面对僵局,法官们并未气馁,通过后续多次沟通释法,终于在第二次现场执行时取得突破——被执行人家属态度明显松动,同意配合设备拆除工作。执行干警随即对设备进行细致拍照、登记并启动评估程序,随后该设备顺利进入司法拍卖流程,最终以3万元成交。
在设备拍卖款到位后,法官并未止步,而是继续积极协调,推动被执行人家属多方筹措资金。过程中,法官耐心调解、反复沟通,既让王某一家充分了解被执行人的实际困难,也让被执行人感受到了对方的诚意。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在其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凑齐45万元,与拍卖款合计48万元,一次性付清,案件执行完毕。至此,这起历时三年、牵动多方的劳动争议执行案件,得以圆满化解。
“执行不仅是兑现生效裁判文书的内容,更是化解心结、修复关系的过程。”执行局领导在结案后表示,“对于涉民生案件,尤其是当事人面临特殊困难时,执行工作更需注重方式方法,做到刚柔并济、灵活务实,方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