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公安:“铁脚板”踏出平安路
“情理法”化解百家忧
(本网编辑:胡万春 文:公宣)红星村位于哈尔滨市依兰县达连河镇北部,辖3个自然屯,常住人口近2000人,是典型的北方农业村,辖区面临着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留守老人儿童多、土地纠纷时有发生等现实情况。
依兰县公安局达连河派出所红星村警务室深耕细作,将“派出所主防”的职能定位落到实处,通过做实做细基础工作、紧密联动人民群众、巧妙化解村组矛盾,将警务工作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切实构筑起维护乡村稳定、保障群众安全的第一道平安防线。
做实基础工作 筑牢“主防”根基

“李大爷,您儿子一家在外地,我们已把您纳入重点关怀对象,这是我的联系卡,有事随时打电话!”红星村社区民警在走访独居老人时,一边记录情况,一边叮嘱道。
红星村警务室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作为首要任务,社区民警的“民情台账”不仅是人口房屋的登记册,更是红星村的“平安地图”,民警通过“铁脚板+网格化”的常态化走访模式,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在走访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农村地区易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农资盗窃犯罪等风险,警务室的宣传手段既有“老传统”,也有“新花样”,民警通过社区警务室内的“大喇叭”,每日分时段开展语音播报提醒:“各位乡亲,凡是打电话让你转账的,先问问自己,好事为啥轮到我?拿不准的,先来问我!”
建立“红星村网上警务室”微信群组,常态化发布防骗反诈、道路交通、户籍政策等各类便民提示,第一时间回复群众提问。不久前,农户张先生在群里发了一张陌生人在村口徘徊的照片并提醒民警,民警迅速回应并到场核查,及时排除了一起流窜作案的风险。
依靠群众力量 延伸“主防”触角

“我虽然退休了,但还能为村里出份力!”红星村离退休老干部瞿大爷说道。为进一步加大治安管控力度,红星村警务室组建由村干部、老党员、退役军人、热心村民组成的“红星义警”志愿服务队,定期为队员们开展矛盾化解技巧、用火用电常识、反诈防骗等知识培训,组织队员们围绕春耕秋收、极端天气、传统节日等重点时段开展义务巡逻、法治宣传、交通劝导和简单矛盾纠纷的先期介入,成为警务室延伸出去的“眼睛”和“手臂”。
去年冬天,义警队员在巡逻时发现村民老孙家院墙外的电线被风刮断,火花四溅,立即在“义警工作群”里报告情况并守在现场提醒路人。民警接到信息后,火速协调电业部门紧急处理,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事后,老孙紧紧握着民警的手感谢道:“多亏了你们啊,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警格+网格”深度融合的模式,红星村警务室不仅形成了信息共享、风险共防、平安共建的联防共同体,更将警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激活了乡村平安建设的“末梢神经”。
巧解村组矛盾 彰显“主防”智慧

乡村矛盾看似鸡毛蒜皮,若处理不当可能激化成大问题,红星村警务室在处理矛盾纠纷上,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理法”相融通的技巧。
今年秋天,村民老王和老李因宅基地排水问题争执不下,民警到场后没有立刻评判对错,而是先缓和气氛,笑着说:“两位老哥,先消消气。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熟人,咱们关起门来更是一家人,有啥事儿不能坐下来商量?!”
待双方情绪平复,民警并未独自调解,而是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熟悉政策的网格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了“临时调解团”,引导双方充分陈述,老支书从“邻里情”角度劝说,网格员讲解政策,司法所同志阐明法律规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民警抓住时机提出折中方案,促使这对儿老邻居达成和解。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