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公安将“调解桌”搬到田间地头 
让小事不出村
(本刊编辑:胡万春 文:史继东 图:张晓龙、王彤宇)金秋时节的乡村田野,收割机穿梭其中,民警的身影也活跃在田间地头。哈尔滨市公安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调解力量下沉收割一线,将“调解桌”搬到农忙现场,带着满腔热血化解涉农纠纷,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账本记民情 真诚解纠纷
市公安局组织基层单位探索基层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巴彦县公安局创新推出的“民生一本账”,通过记录村屯家庭关系、邻里渊源与互助往事,为纠纷调解架起情谊桥梁。
此前,农民张某与王某因运输车辆碾压地头争执推搡,民警到场后未急着断对错,先翻账本发现两家长辈是几十年的好友。“张哥,您父亲和王某岳父几十年的交情,为这点地头事伤和气,老一辈知道得多寒心!”民警的话让张某脸色缓和,王某也愧疚道:“我急着收地没注意。”张某随即摆手:“算了,我太计较了!”20分钟后两人握手言和。
这本记录着家庭关系、邻里渊源的“民生账”,让调解既有法律的“硬度”,又有情谊的“温度”,成了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联动聚合力 多方破难题
针对涉农纠纷的专业性,市公安局牵头组建“民警+村干部+农技员”调解队,让专业人解专业事。呼兰分局辖区的稻田边,农户老王和老周因灌溉用水吵得面红耳赤,民警第一时间联系村支书和农机站技术员到场。
“《民法典》里相邻权规定要互谅互让,可不能因为这点水伤了多年邻里情。”民警话音刚落,技术员蹲在田埂上测完流量:“分时段供水,两家收成一点不影响。”村支书也跟着劝和,老周先松了口:“其实我也不是不让水,就是怕自己地浇不上。”老王连忙接话:“那咱就按技术员说的来,轮流浇!”最终两人当场达成“分时供水”协议,矛盾在多方合力调解下顺利化解。

普法随农事 案例入人心
市公安局将普法融入调解现场,用农户身边事讲清法律理,让法治知识随农时扎根乡土。
在平房区的一块菜地里,民警刚帮农户刘婶和赵姐划清菜地边界,就又掏出“法律口袋卡”:“下次再遇边界问题,先找土地确权证,就像今天这样按证划分,既省心又不伤和气。”刘婶接过卡片点点头:“以前总怕说不清,现在有证有法,心里踏实多了!”松北分局的“流动普法队”趁农户休息间隙,在田边讲案例:“去年有农户农机剐蹭后私了,后续赔偿拖了半个月,要是当时保留证据找民警,早就解决了。”一旁的农户老陈听得认真:“以后遇到这事,可得先找你们,不能自己瞎琢磨!”几句家常话间,法律知识悄悄走进了农户心里。
从春耕的田埂到秋收的谷场,冰城公安民警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温情化解矛盾,这些田间“和事佬”,正用每一次调解、每一场普法,守护农时平安,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