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时间:2025/5/21 发布者:张泽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小记青绿山水画家穆瑞彪

     杨清林

1.jpg

穆瑞彪缓缓展开18米青绿山水长卷,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展现在我面前的桂林山水,如诗如咏,似梦似幻。画面分四个单元,山、水、人物、民居有序组合,每个单元之间云、水、远山衔接,节奏韵律有致,冲击力极强。放眼悠悠流水,迢迢青山瞬间我想到辛弃疾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还有柳宗元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和画相通,诗人所吟之志,大多寄托于自然万物,于是便有了诸多唯美的诗词意象。画家用奇妙的画笔、水墨、染料描绘诗人的具象,化抽象为形象,我来见此山,心情大好,想必此山见我,也是欢喜万分。我想穆瑞彪钟情青绿山水,背着画夹子踏遍名山大川,怀里揣着的一如辛弃疾的喜悦,对景挥洒柳宗元那种“欸乃一声山水绿”。

 2.jpg

搜尽奇峰打草稿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石涛的美学观点。《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穆瑞彪早年画人物,1976年以中国画《放映之前》入选辽宁美术作品展,时年24岁。八十年代改学山水画,从《芥子园画谱》入手,先后师从孙恩同、孙廷勃等前辈,打下深厚基础。他说,自己学习山水画过程中,有位恩师对他的影响比较大沈阳书画院首任院长、著名山水画家卢志学先生,著名山水画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孙文勃先生,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先生

“我舍得下笨功夫,听从老师教诲,临古人画作,花7年之间,临摹临摹范宽、黄公望雪景图和夏圭《雪景山水图》《溪山清远图》等,不知画了多少遍。我追求画画首先是好看,从开始落笔到结束,必须好看。渐次达到我认为的审美标准,普通人看,好看;内行人看,耐看。”

穆瑞彪那间十多平方米的画室,满墙画稿,书橱里装满了中国书画史书籍,不太大的画案,堆满了随时翻看的文征明、唐寅、仇英、沈周、石涛、张大千、傅抱石、刘海粟、陆俨少、何海霞等名家的集子、册页,临帖、临摹,从传统书画中吸取精华。他临董其昌的东西,偶有感悟,就写下来,类似批注吧。整本册页都翻烂了。

3.jpg

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落脚点在于师法造化,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实现艺术与自然平行。明代董其昌说:“予尝论画家有关,最始当以古人为师,后当以造化为师,惟以造化为师,方能过古人,真师古、不虚耳。”近十多年穆瑞彪遍访名山大川,多次游历长白山、黄山、华山、太行山、漓江等,这些大山的形态与气韵影响了穆瑞彪的青绿山水画的图式。所谓“搜尽奇峰多从山水自然中收集、体验素材所谓“打草稿就是对绘画素材勤于选择、构思和加工,更好地把握画理。

4.jpg

穆瑞彪每年能有3个月的时间在外面写生,辽阳核伙沟、葫芦岛加碑岩便是他的创作基地,各个季节他都要核伙沟小住一段时间。同一片景物,他的感悟却是不一样的,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有人说,相比于画家躬耕画室的绘画与思考,穆瑞彪以足迹丈量家乡的跋涉,同样是生命和艺术向远方和生活的探索。长久以来,穆瑞彪在行走的绘画中,尽揽山河大地的自然景致,细述东北地区的人文风貌,仅靠在外面对景创作,他就能整理创作出200多幅画稿来。

5.jpg

到外地对景创作是穆瑞彪的生活常态。穆瑞彪坚持练内功,除了勤学苦练,学习传统,就是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发现和创造。“山川予遇,神遇而迹化”,让穆瑞彪开发了精神领域的恢弘之感和天人之思,使他得以更为畅达地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精神世界的诉求。新意由此而生,意境由此而生,作品的格调亦由此而生。

 6.jpg

欸乃一声山水绿

学大家,融百家,成一家。这是穆瑞彪的目标。

画家成功率万分之一,成功率太低。他说,对画家而言,悟性就是生命。研究画家成功之道,路径,要看人家如何把握历史时机。路数看明白了,从自己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死啃书本容易食古不化,走进大自然,面对壮丽的大自然挥动画笔,心情不一样,笔下会出现更生动的作品。因为出自生活,而不是在家里想象出来的。

7.jpg

从古人入,从今人出,行万里路,不人云亦云。比如画树,穆瑞彪专门和古人“较劲”,画出自己的树。把古人技法,变成自己的东西。

    画人物,画水墨山水,到专攻青绿山水,六十多年艺术实践,穆瑞彪的青绿山水画呈现出笔墨精神与山川造化相映成趣的自然天成。多年来参悟宋画、元画、明画,融入自己的只此青绿,无处不有范宽、夏圭、王蒙、唐寅、文征明、沈周的影子。论者称,他的《云山得意》《朝霞畅和》《春深高树图》《幽谷清音》《云逐秋山》《秋江觅句》《云开锦绣》《家在苍茫云水间》等,画中处处可见古人笔法、墨法,有范宽的雄峻、王蒙的茂密、石谿的粗头乱服、石涛的纵横排奡,也有今人孙文勃的缭绕萦回、卢志学的彩墨辉映、张复兴的葳蕤秀研。

青绿山水被誉为穆瑞彪的标签他的漓江泼墨山水画也非常精妙。赴广西桂林十几次,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提炼,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漓江山水画。在我看来,这些小青绿桂林山水浸透了唐代柳宗元的《渔翁》的意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穆瑞彪描绘的那种清寥的心灵境界有几分神秘,隐隐传达出画家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泼墨勾皴点染的物我两忘,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气质淳化,简淡悠远。

穆瑞彪强调中国画始于色彩而非水墨,中国画就是对景创作,对景创作不是现代人专利。他现场画一幅《云山春树图》,画笔在宣纸上刷刷点点,特意表现“一笔墨”的艺术效果。他说,学习理论只能指导自己,不敢指导别人,运用“一笔墨”技法,以淡为宗,大胆留白,自然气韵生动。

 

老去烟霞入肺肝

“我从小立志当个画家,真就画了一辈子。”穆瑞彪的艺术之旅可以执着两个字概括。

1952年穆瑞彪生于辽宁省法库县秀水河子,随父母迁徙沈阳市于洪区老边公社老边大队落户。自幼喜欢画画,照着小人书、连环画、年画描,居然搞得像模像样。读初中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他跟着画红海洋、领袖像,在乡间有点小名气。1971年参加参加于洪区群众艺术馆书画展览,1976参加辽宁省书画展。先后结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生课程班,中国画院高研班,清华美院中国山水画创作高研班。

20108月,穆瑞彪写了一篇《砚边自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画家,一定要多读书,把读书放在第一号位置,没有文化是成不了画家也是画不好画的。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不断地“悟道”,充实完善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眼界要宽,眼眶要高,向历代大家学习,学大家、融百家、成一家。中国传统书画这门学问博大精深,一定要潜下心来,别争论,找准路,下大力,用实劲心无旁鹜,毕其一生的奋斗,功夫不负智者、有心人。

一路走来,穆瑞彪记着恩师对自己的教诲,孙文勃先生强调“学传统是一生的事”,卢志学先生要求“作画一定要从大处着眼,要大气”,张复兴先生告诉他“要善于学习吸收,无论哪一家,认为好的就吸收过来,消化在自己的作品里”。他咬定目标,深刻体悟前辈书画作品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古人,回到大自然中去,品其真趣,使“自然丘壑内营”从而写出“山水之神”,达到了艺术的更高境界。

人老画老情比金坚,石青石绿难掩此心。穆瑞彪踏遍青山绿水,与自然对话,采集天地灵气,独守一隅画室。以刚性与悍气的直线勾勒山形石体,粗点皴短线皴兼用,骨力雄健,然后再染石青、石绿或赭石,淡墨为神,文气缭绕。涂抹他灵魂深处的青绿山水。

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这是穆瑞彪习画的信条,其根基是深厚的传统修养。他注重画面落款,笑称以此给画作“招魂”,生动的画面,精彩的落款,才是穆氏青绿山水的灵魂所在。

面对青山,是实景,胸有千壑,是虚景,写就青山妩媚,是画家与山亦或是山与画家合一。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将画家的自恋与喜悦,展现的酣畅淋漓。我看穆瑞彪的青绿山水,就是这种感悟。

 

 

 


相关新闻

综合

视频

更多+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车辆查询|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时事新闻网络中心

时事网邮箱:chinassxw@126.com

北京市公安局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 京网公安备11010602130013号

网站备案编号:[京ICP备12003057号-5]

Copyright 2021 - 202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