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设备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我国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换卸料系统的核心设备——氦气压缩机,也是我们团队五年来的全部心血!”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氦气压缩机研发室主任徐文吉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团队五年来攻坚克难的最新成果。
大型的数控加工中心发出低沉的轰鸣声,金属碎屑在刀具的切割下如雪花般飞溅。一旁的操作台上,摆放着刚刚加工完成的零部件,毫米级的精度尺寸,彰显着企业在制造领域的卓越实力。
“研发氦压机就是为了满足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产品定位一定要技术先进、质量过硬,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目标,2021年,在集团公司和佳电股份的支持下,我们正式成立了研发团队。”徐文吉说。

全新下线的氦气压缩机组。人民网 徐成龙摄
作为我国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换卸料系统的“心脏”,氦气压缩机组的问世突破了高温气冷堆高压密封性、材料耐久性、复杂工况适应性等关键技术瓶颈。与主氦风机组成的高温气冷堆氦气循环能动系统,可以确保高温气冷堆能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助力我国核电产业向“核强国”迈进。
“通俗来讲,氦压机就是核电站高温气冷堆中的‘鼓风机’,依托于氦气的稳定性,氦压机用压缩气流将反应堆内的乏燃料球‘吹走’,再将未反应的新燃料球‘吹进’反应堆,摆脱了传统压水堆核电站对大规模冷却水源的依赖。”徐文吉表示,“相对于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氦压机组可以实现高温气冷堆换卸料期间‘不停堆’,能显著提升核电站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在极端工况下仍能维持反应堆处于安全可控状态,有效避免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可能。”

氦压机是我国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换卸料系统的核心部件。人民网 徐成龙摄
沿着车间的通道前行,在氦压机的装配工段,身着蓝色工装的装配工正全神贯注地进行装配工作。“徐工,徐工!最后一台氦压机马上完工,可以准备进入测试环节了!”在车间另一边,氦压机研发团队的装配工关涛兴奋地向徐文吉和记者挥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氦气压缩机需要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运行,对密封技术的要求极高。为达到理想的装配效果,关涛认真研究每一个零件的尺寸与位置,精心策划装配顺序,把每一项数据都牢牢印刻在脑海中。“装配氦气压缩机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缺乏先例可循,且压缩机的气动部件间隙微小,轴向位置需精确至丝米级,这比人的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关涛介绍。
作为团队中重要的主导装配人员,关涛在质量把控上严格执行“零容忍”的标准。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关涛还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然而创新之路注定不是一条坦途。
氦气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给设计制造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研发初期,氦气泄漏控制、高效压缩比实现、设备稳定性与可靠性等难题接踵而至,如重重高山横亘在团队面前。
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解决氦压机的密封性问题,在攻克氦气泄漏难题时,团队成员提出了全新的密封结构设计方案。
“在一轮轮、一次次的密封性试验过程中,团队成员细致分析对比各类密封材料性能,精心设计出特殊密封结构,经过多轮筛选与创新设计,最终将氦气泄漏率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谈到这一瓶颈的创新突破,徐文吉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

经过测试的氦气压缩机组将陆续运至核电站投入使用。人民网 徐成龙摄
五年纵深推进,研发团队突破了一个个瓶颈与障碍,每一步都蕴含着改革创新“含金量”。
2022年6月,徐文吉带领团队来到重庆市对氦气压缩机原理样机进行实地组装调试。“安装调试阶段也是我们团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当时正赶上重庆的高温天气,我和团队成员经常在夜间错峰用电时期进行安装和调试工作。为了加快进度,很多同事都吃住在车间,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徐文吉说。
但技术攻关并非一帆风顺。在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中,新问题再次出现。
“当时情况特别紧急,装配完毕的样机运行后部分性能不达标,严重阻碍设备后续测试进程,若无法解决问题,我们此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关涛擦了擦额上的汗,对攻坚克难的时光记忆犹新。
关键时刻,在闷热的车间内,徐文吉组织多次技术研讨会,鼓励成员畅所欲言。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最终以优化气动结构作为解决方案,方案得到团队的一致认可并迅速实施。经过对数据抽丝剥茧般的分析研究和连续几天几夜的不懈奋战,团队终于揪出了问题根源,成功解决了性能不达标问题,保障了氦压机的稳定可靠运行。
“2022年12月,我们终于将调试完毕的样机运回了佳木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全新的高温气冷堆关键设备组装车间和生产线拔地而起,为后续的实验测试和正式投产打好了‘地基’。”徐文吉介绍,“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研发的氦气压缩机样机顺利通过专家委员会的现场鉴定,各项性能指标优异,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那一刻,值了!”
在我国能源战略布局中,核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而氦压机这一关键设备的成功研发,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为我国核电事业照亮了新的发展征程。
“能带领团队投身于我国核电事业发展,我深知肩负的使命意义重大,这一胜利的果实也将成为我们勇毅前行的坚实底气。”面对下一阶段的新征程,徐文吉表示,将带领硬“核”团队紧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国核电事业取得新的突破,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方圆、李忠双、韩婷澎、尚城、苏靖刚、徐成龙)